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> 选调生/遴选> >

申论素材丨申论大作文主题(二)

2022-06-16 16:45:23 | 编辑 manager

第1则改革开放

改革开放,政策富百姓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有论断: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,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。”搞改革开放,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,实现共同富裕、全面小康。改革开放的序幕是从土地改革揭开的。为什么?正如鲁迅所写:“土壤就像黄金一样,你肯去开拓,总会有收获的。”改革开放的东风把“包产到户”的消息传遍了中华大地,在之后四十年里,勤勤恳恳的中国人用劳动创造了财富,改善了生活。一个又一个小岗村脱贫了,一个又一个华西村致富了,一个又一个南街村振兴了……这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力,这就是好的政策的巨大影响力,让百姓鼓了腰包,富了口袋。

改革开放,政策暖人心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通俗易懂地指出:“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,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。”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”暖人心的政策才会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笑逐颜开。材料中罗坝村的苗木种植大户老周由衷感叹:“当年村里的一系列改革,真正改到我们心里去了”。足以说明,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得民心。此外,在首届“数字中国”建设成果展览会上,青岛市民领取到了国家人社部签出的首张电子社保卡,电子社保卡随即普及开来。贴心的政策搭上互联网的快车,赢得一片叫好声。古话说得好:“知政失者在草野”。人民群众是施政的基础,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。如今,老百姓获得感越来越强,幸福感越来越高,正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人心、暖人心。

改革开放,政策促发展。邓小平同志有一句著名论断:“发展才是硬道理。”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:“发展是第一要务”“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”。改革开放,目的就是谋发展。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,就是一心一意谋发展。事实也证明,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中国的发展实现了腾飞,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,创造了人类的奇迹。中国的发展,关键又在农村。实现了乡村振兴,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所以,我们又提出了“乡村振兴”的伟大战略。尤其是产业振兴,一系列政策的先手棋、组合拳,让一个又一个罗坝村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,让一个又一个山岔村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。不得不说,改革开放的好政策,让中国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
第2则政策改革

政策改革满足群众切实需求。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和义务。在实际生活中,为人民服务主要体现在为人民解决问题、满足群众需求的过程中。正如在物质极不丰富的改革开放初期,人民群众的需求可能就只是能够吃得饱、穿得暖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,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,我国掀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序幕,从最基本的土地政策开始,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落实“分田到户”“包产到户”的土地政策。正因如此,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,提升了生产积极性,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。在新时代也是如此,以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土地被分散,难以产生更大的效益,人民群众又出现了新的需求。在此情境下,党和政府也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,探索土地流转制度,回应群众新时代需求。无论是过去、还是现在,不难看出,我国政策出台的目的就是回应群众需求。换言之,积极探索政策改革,便能够满足群众需求。
 

政策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。生活水平是一个相对较为宏观的话题,从基础的衣食住行,到进一步的身心健康,再到更高层次的自由尊严,其实都是能够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与否。着眼现实生活,各种服饰美观大方,各类美食营养健康,“美丽乡村”“卫生城市”争相涌现,高铁飞机一日千里,互联网让“天涯变咫尺”,虽远隔万里,也能“面对面”交流;打造“健康中国”提升国人身体素质,摆脱“东亚病夫”的称号,建设和谐社会,营造文明氛围,弘扬优秀传统品德,助力国人心理健康;全国上下,和衷共济,团结一心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实现伟大中国梦,彰显大国公民的价值追求。而这所有的一切,无不是各项政策改革所带来的。所以说,政策的改革,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。

政策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发展。改革为的是发展,而今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转型升级。政策的改革,为产业转型指引了方向、扫除了障碍、铺平了道路。比如坚持绿色发展的大政方针,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:“我们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。宁要绿水青山,不要金山银山,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”看似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,实则也为未来经济发展、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——要发展环境友好的、符合时代要求的产业。在“绿水青山”的发展理念指导下,我国各地积极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,将产业结构转型发展问题放在了首要考虑的位置。就拿当下各地政府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所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来说,相较于传统的种养殖业只进行基础的原材料生产工作,我们所获取的效益要更为显著。并且,在这一过程中,我们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,也能够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的问题。可谓“一举两得”。如今,乘着互联网发展的东风,相信政府能够进行更多探索,出台更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,促进产业转型发展。

第3则公共服务

改进工作作风,给公共服务的“长相”正正骨。长相歪了,先要正骨;作风歪了,先要整风/正风。习近平总书记在词作《念奴娇·追思焦裕禄》中写道:“百姓谁不爱好官?把泪焦桐成雨。”用朴素的话语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——为政以德,政府工作人员首先要端正作风。“打铁还需自身硬。”作风是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张名片/另一张“身份证”。不管是高级干部,还是普通办事人员,作风都要过硬。而不管是“微笑服务”,还是“鲜花执法”;不管是雷厉风行,还是心系百姓;不管是基层“绣花功夫”,还是反腐“雷霆手段”;不管是“脚下沾满泥水”,还是“眼中常含泪水”;不管是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,还是“心中有责,心中有戒”;不管是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,还是“甩开膀子流身汗”;不管是孺子牛、拓荒牛、老黄牛,还是行动派、实干家、赶路人;不管是扶贫干部李忠凯“为了贫困户一户户减少,宁可白发一根根增多”,还是优秀党员牛玉儒“生命一分钟,奋斗六十秒”;不管是“草鞋书记”杨善洲的“白天不关门,晚上不开门,平时勤串门”,还是“三不书记”郑培民的“不唱高调,不做表面文章,不搞政绩工程”……都是好作风,硬作风。好的作风,是给自己长脸,也是给政府长脸。政府公共服务的“长相”要变得更正、更美,工作作风要清、要正。

优化服务态度,给公共服务的“长相”补补水。面部干燥,要补水;态度生硬,要补心。古语有云:“民心如水。”政府工作人员要补的水,不是什么“神仙水”、更不是“油水”,甚至也不只是“墨水”,而是民心之水。正所谓:“相由心生”。服务态度的优化,要从“心”出发。“态度”的“态”,就是“心态”的“态”。政府工作人员的“长相”,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服务态度。但是,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,并不只是微笑服务,热情服务,更多的还是真心服务,真诚服务。简单粗暴、凶神恶煞,固然是服务态度恶劣;心口不一、皮笑肉不笑,也算不得服务态度优良。广西高速路的一名普通收费员——党代表农凤娟,十年如一日,用最真诚温暖的微笑,为南来北往的司乘人员提供暖心服务。在她的带领下,优良的高速服务,从南宁出发,辐射向全国。这才是真正好的服务态度。这样的服务态度,群众怎能不喜欢?所以说,政府公共服务的“长相”要变得更有亲和力,服务态度要更有人情味。

提高服务效率,给公共服务的“长相”减减脂。满脸赘肉,需要抽脂;效率低下,必须提速。本杰明·富兰克林说过:“时间就是生命。”从这个意义上讲,耽误群众办事,有时候无异于“谋财害命”!公共服务的“长相”要好看,更要清爽、利落。拖拖拉拉、慢慢悠悠,甚至磨洋工、混日子,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了,已经跟不上群众需要日益增长的速度了。“三怕书记”沈彪说得好:“最怕的就是发展跟不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。”公共服务更是如此。为了提质增效,一些地方借助科技伟力,比如浙江省率先探索推行“互联网+政务”,从跑断腿、磨破嘴,到一次办、〇次办、马上办;从让群众多跑腿,到让数据多跑路。真正做到了提质增效,也真正减掉了公共服务脸上的“赘肉”。工作人员借助高效工作、精简流程,“长相”也变得眉清目秀了。这再一次证明了:政府公共服务的“长相”要变得更干净、清爽,服务效率要快马加鞭、插上翅膀。

第4则信用之门

守好信用的道德之门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基,信用首先是一种道德。维系信用,首先就要从道德层面做到诚实守信。《中庸》说:“至诚如神。”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,立天下之大本,知天地之化育。”民间谚语也说:“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。”尾生抱柱、商鞅立木取信、侯嬴一诺千金……这些诚信故事,持久地滋养着中国人的诚信美德。今天,诚信母亲江志兰,用8年时间一分一毛攒钱还完几十笔账,用良心坚守了欠债还钱的平凡道理,感动了中国;孙氏兄弟生命接力,在除夕夜给农民工朋友送工资,只为守住一个“信”字。建设诚信社会,打造诚信中国,需要每个人用道德滋养信用,守好信用的道德之门。
 

守好信用的法律之门。《贞观政要》说:“法,国之权衡也,时之准绳也。”明确地告知我们,法是国家的秤,是社会的准绳。信用也蕴含着法律层面的意义,维系信用,也要从法律层面发挥其作用。《民法典》第七条规定:“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,应当遵循诚信原则,秉持诚实,恪守承诺。”这是信用在法律上的直接体现。各地大力治理“老赖”(失信被执行人),更是提醒我们失信也是法律问题:江苏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法院在该区繁华地段的金宁广场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失信被执行人名单,山西太原用大型显示屏滚动播放数批“老赖”信息……建设诚信社会,打造诚信中国,还需要用法律保障信用,守好信用的法律之门。

守好信用的经济之门。经济是发展之要,信用也有其经济学上的内涵。维系信用,同样需要从经济学层面体现其价值。当前,共享经济开始进入信用经济时代,国家也开始布局创建信用经济试验区,推进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市场化改革创新。近年来,深圳市着力打造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,以信用建设为重点,努力使前海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。就是因为,当地政府得风气之先,看到了信用经济的重要性。此外,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兴起,网购、共享经济、直播带货的风靡,都离不开信用的支撑,也就是经济活动中双方信守契约关系。建设诚信社会,打造诚信中国,也需要用经济兑现信用,守好信用的经济之门。

第5则健康中国

保障健康就是保障基本权利。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。”谁不想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呢?谁不想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呢?谁不想像钟南山院士一样八旬高龄依然身体康健,一旦国家有需要人民有需要就能奔赴一线呢?可是,马克思告诉我们:物质决定意识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对一个人而言,身体就是物质,就是经济基础。只有身体健康了,其他权利才有所依附,一切创造性活动才有了前提。反之,如果健康这一基本权利落空,其他任何伟大事业就都如同沙上建塔、空中建阁。疫情之下,我们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刻。唯有中国,以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,不仅摘掉了“东亚病夫”的耻辱帽子,也保障了疫情之下的全民健康。因为我们深深知道,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,保证健康,就是保证人的基本权利。
 

保障健康就是保障全面小康。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邓小平主席提出建设“小康社会”,到现如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”,表述虽然相近,内涵却相差甚远。关键,就在“全面”二字。简而言之,全面小康不仅包括生活小康,也必然包含身体健康。反之,如果身体健康不能保障,全面小康也就成了奢谈。最明显的例证,就是疫情。新冠疫情让全世界人民染上了重病,也让全球经济社会染上了一场重病,很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停摆了。翻一翻中国近现代史,这一点也能看得清清楚楚。清朝末年,英国鸦片流毒中国,国人身体一泻千里,被冠以“东亚病夫”的耻辱称号。试想,有着“东亚病夫”称号的民族会是一个昌盛的民族吗?道理不言自明。质言之,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。

保障健康就要坚持人民至上。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”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。“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。”在社会主义中国,人民是国家的主人。为人民谋福祉的事业也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,保障人民健康的事业理应也如此。人民需要健康,我们就全力保障健康。在党中央十九大提出打造“健康中国”的战略目标后,各地各级政府积极探索,完善医疗保障体系、家庭医生服务,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活动,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,真正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。疫情是灾难,也是考验;是照妖镜,也是试金石。正是因为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,中国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,交出了让人民满意、让世界惊叹的健康答卷。

THE END
声明: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“成公教育”的文章,版权均属成公教育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商业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修改或删除。
成公教育职位筛选

微信群 公告早知道 备考早进行

成公考编交流学习群

成公教育官方公众号

抖音平台 备考视频与干货

内蒙古成公教育

成公那些事

热门直播

查看更多